返回顶部
当前位置: 文化瑰宝三山五园 > 三山五园

玉泉山

发布时间:2017-07-28 浏览量:0
声明: 图文综合自网络,文章素材、图片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

image016.jpg

(刘培恩)

  景点简介:

  玉泉山位于颐和园以西,东距颐和园佛香阁二千米,是小西山山脉突进华北平原上的一个成南北向的山峰群。主峰玉泉山海拔152米。清代为皇家御园,民国时期对社会售票开放,1948年12月获得解放,至今该园为机关使用,是“三山”中尚未开放的著名景观。

  玉泉山之著名源于其山下之名泉,即玉泉,位于玉泉山东麓。玉泉的流量历史上相当丰沛,是当年京西皇家御园及辽代以来京城城市和漕运用水的主要水源之一。玉泉之盛名,最早始于金代,金章宗明昌年间(1190-1196)始定的“燕京八景”之一的“玉泉垂虹”就是指的玉泉山的玉泉。清乾隆年间,认为玉泉像济南的趵突泉,因此,重新定名为“玉泉趵突”。泉旁立有两座石碑,左刻乾隆御书“天下第一泉”,右刻御制汪由敦所书《玉泉山天下第一泉记》全文。除玉泉外,山麓间还有诸如迸珠泉、裂帛泉、试墨泉等。玉泉山诸泉近年因地下水位下降而断流。

  玉泉山的开发始于辽金时期,最后规模形成于清代。金章宗时在玉泉山建行宫“芙蓉殿”,也叫“玉泉行宫”。元世祖在山上建昭化寺,为保护玉泉水,还明令“禁玉泉山樵采渔伐”。明代,英宗在山间建有上、下华严寺,并亲题匾额。清康熙十九年(1680)

  在前代的基础上扩建成园,取名“澄心园”,康熙三十一年(1692)又改名为“静明园”,实属清朝在京西的行宫之一。从此,玉泉山成为皇家独有的园林了。康熙、雍正时期静明园范围大致在玉泉山的南坡和玉泉湖、裂帛湖一带。乾隆十五年(1750)又对静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玉泉山全部山体及周边河湖地段全圈入宫墙内。扩建的静明园于乾隆十八年(1753)基本建成。南北长1,350米,东西宽590米,面积约65公顷,开6座园门,即南宫门(正门)、东宫门、西宫门、小南门、小东门和西北夹墙门等。为沟通“三山”的联系,静明园与清漪园、静宜园有御道相连。自南宫门起东至而北,经东宫门、小东门、跨玉河(北长河)至青龙桥与清漪园相通;自南宫门西折北经西宫门向西至静宜园。另外,玉泉山与昆明湖有河道相连,清漪园中的玉带桥是两地相通的门户。

  乾隆时期的静明园内共有大小建筑群30余组,其中有寺庙10多座,山上建有多座不同形式的佛塔,故被外国人称为塔山。全园景致可分为南山景区,东山景区和西山景区。乾隆十八年(1753)相继对园中景点命名题诗,形成了静明园十六景。

  静明园也同圆明园、清漪园、静宜园一起遭英法联军焚掠,很多建筑被毁。光绪年间曾部分修复。民国以后,作为公园向民众开放,当时园内还修建过玉泉旅馆,开办过汽水厂。日伪时期,加固修缮了玉峰塔,修复了香光寺,直到解放前夕,仍可大体上看到静明园原轮廓。

  景点信息

  1、开放时间

  不对外开放

  2、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玉泉山小东门外,颐和园昆明湖西

  3、交通信息

  绿色出行:331路, 563路, 563路区间,运通112线至娘娘府站或三一六医院站下车

  地铁路线:暂无地铁。

 

上一篇: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