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黑锅底认识风筝”——从北京风筝认识世界风筝 ——紫竹院地区民族文化课堂《风筝艺术与文化》活动圆满举办
2018年11月29日上午,紫竹院街道举办了地区民族文化课堂《风筝艺术与文化》活动。本次活动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北京民间文艺协会会员,东城文联理事、东城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吕铁智先生主讲,地区居民40余人积极参加了此次活动。
老北京风筝有着悠久的历史,关于风筝的往事也数不胜数。老年间人们多是去南城放风筝,曾经有个高端风筝点在陶然亭以东的一片空地上,附近一座钟楼有四面时钟,所以老北京都叫“四面钟”,以前风筝玩家们都奔“四面钟”,那一带的老人还能回想当时几百只精品风筝在空中飞舞的盛况,可见老北京人对风筝的热爱,对风筝技艺的执着以及对生活乐趣的追求。老北京有人不好玩风筝,而是好玩偷风筝,利用“镖驼子”工具,把放飞的风筝连线一起割走,就连皇城里慈禧太后放的风筝也没躲过去,愣是被皇城墙外的人给搭了镖驼。北京以前还有很多有意思的风筝轶事,吕铁智老师娓娓道来。

北京风筝种类很多,吕铁智老师结合自己收藏的风筝展示,做了详细的介绍;扎燕又名京燕,它又分胖、瘦扎燕和雏燕三种。硬翅又叫“米”字,因骨架结构似米字而得名,如孙悟空、哪吒、钟馗等。软翅大多是立体仿形的,如蜻蜓、凤凰、鹰,蝴蝶、螃蟹、孔雀等。对燕又叫做担子,一根竹担起两只风筝。一般做的是燕子、蝴蝶、鸽子,放飞起来,双双追逐,栩栩如生。拍子分软、硬拍子,很像块平板。做成八角、菱形或瓢虫形象。这类风筝必须拖个长长的尾巴或穗子,其它几类风筝则不须带尾。串儿——蜈蚣或龙形风筝。筒儿——宫灯、水桶形状的风筝。吕老师风趣幽默的说道:这些风筝真要讲究放的好,玩的乘兴,还真得有点技术。
北京城中,风筝摊儿众多,其中以“风筝金”最为有名,他所做的风筝尤以“黑锅底”誉满京城,故在风筝玩家中有“北城黑锅底,南城瘦沙燕”之说。老北京人爱放的风筝俗称“黑锅底”,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沙燕,这种图案的风筝多以黑色为底,它放到高空时,蓝色的天空衬托着风筝的黑色和白色,放飞空中格外惹人注目。
活动中,吕铁智老师通过幻灯片图文并茂的介绍了西方各个国家风筝的造型及色彩。由于西方国家缺少竹材而以玻纤或碳纤为材料,在整体结构上力求鲜明、简洁,多以单纯的色块来表现。不过由于材料、气候和民俗习惯的差异,而演化出各式各样、形态多变的风筝。北方的沙燕传到东南亚后,就转化成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印度、泰国等各型月筝,经常举行斗风筝比赛,花样繁多;而硬拍和米字结构传到韩国发展成风穴风筝独树一帜,传到日本,则以浮世绘风格传扬世界。至于传到欧美地区的风筝种类繁多,多见软体风筝,以风箱、伞翼结构为主,以各种立体造型及三角翼等几何图案为设计主流。
风筝如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在空中自由飞翔,装点着蔚蓝的天空。每个时代都有它的特点,社会总是在发展。传统的文化、有意义的故事,祖辈留下来的好东西,都需要传承下来,知道其过去,方知其未来。
现场的听众朋友们求知欲望非常强烈,听得十分认真。居民朋友们纷纷表示此次活动内容非常接地气,大家听得意犹未尽,被吕铁智老师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知识内涵所深深吸引,更希望街道能够多组织开展此类民族文化活动,丰富大家的文化生活,提高文化素养,弘扬民族文化。接下来,紫竹院街道将深入结合地区居民的需求,持续开展“民族文化”系列活动,打造地区文化特色品牌,不断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加强地区文化建设,努力实现文化自信,更好的满足地区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